最近,雅诗兰黛宣布上市小棕瓶家族系列的全新单品——夜间焕能精华霜膜,旨在调节肌肤昼夜节律;资生堂推出“日夜水光弹”,早晚使用分子大小不同的玻尿酸;此外,安热沙也推出针对夜间修复光损伤的“夜修瓶”......
一时间,在极致内卷的护肤赛道,美妆品牌们瞄准夜间场景“大做文章”,让沉闷的市场迸发出更多鲜活生命力。
“夜间护理”如今在行业已不新鲜。早在1982年,雅诗兰黛夫人就先锋提出“细胞夜间修护”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小棕瓶”超级单品,此后近40年里一直围绕夜间护理场景迭代了7次,堪称吃到这一细分赛道红利的代表。
早在去年11月,《FBeauty未来迹》就曾对昼夜节律这一技术概念进行研究,从今年的情况看,在技术原理到配方体系再到产品呈现,夜间护肤新品有哪些看点?这又带动了护肤市场哪些新的进阶方向?
从打“概念”到有切实技术支撑,夜间护肤赛道加速细分
《FBeauty未来迹》梳理发现,近年来,从娇兰、香奈儿到瑷尔博士、优时颜等国内外美妆品牌都曾推过夜间护理产品。从形态来看,它们大多是售价较高的精华、霜类产品,一般伴随日间场景护肤品一同上市。
通过上述信息汇总,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两点结论:1、这类产品大都发布于2017年之后;2、产品功效聚焦在修护、抗老。而这两个有关时间与产品功效的结论,能够切实反映出业界对夜间场景护肤的研发进程。
从技术角度来看,夜间场景护肤的根源,来自肌肤的“昼夜节律”研究。
公开资料显示,皮肤“昼夜节律”的概念首次登场学术界是在2000年,波斯顿大学医学院的Susana B.Zanello博士揭示了皮肤内CLOCK和PER1两种时钟基因。此后,科学家们一直探索生物体内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但在2017年之前,还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
在具有分水岭意义的2017年,诺贝尔生医学和生理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 and Michael W. Young,发布了关于细胞调节生物钟机制的论文《Discoveries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e Circadian Rhythm》,具体阐述植物、动物和人类如何调整自己的生物节奏,使其与地球的自转同步。他们成功分离出周期基因,并发现周期基因编码的蛋白水平变化以24小时为周期,建立了生物钟的关键机制。这启发人们开始关注皮肤衰老与生物节律之间的关系。
此后,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哺乳动物体内与皮肤相关的四种核心时钟基因技能被解析出来,在夜间较为活跃的节律基因是 CLOCK和BMAL-1.此时皮肤进入“夜间修护模式”,开始修护白天受损细胞的DNA损伤。
自此,夜间场景护肤才算正式有了一套被业界认可、具有底层支撑性质的理论,也大大增强了相关护肤品的说服力。2017年过后,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在这一理论之上尝试推出夜间系列,以修护、抗衰功效为主。
从实验室的研究,到市场的应用落地其实也并不遥远。
近几年里大热的“早C晚A”护肤公式便是顺应皮肤昼夜节律而来:在夜间,细胞增殖速率提高,会集中清除皮肤白天积累的氧化物、修复DNA损伤。此时皮肤屏障处于半开状态,能够更好地吸收A醇等“补给品”。
不过,从各个品牌相关产品介绍也可以看出,“夜间护肤”的理念虽被早早提出,但在前期更多是概念性的宣称或者是独立的成分功效来印证,并未构建体系化的技术研究,更多是以扩充产品线、扩大市占率为目的。
即便是雅诗兰黛小棕瓶,也是在提出夜间护理概念的20多年后,才在2009年将肌肤昼夜节律的概念引入产品,并在第五代小棕瓶精华中加入CHRONOLUX基因生物钟同步修复技术。
本土护肤品牌在这方面探索更为不易。以大水滴为例,2001年品牌诞生之初就定位于熬夜肌肤护理,在2021年品牌全面升级之际,才提出要以熬夜为原点做延伸,围绕肌肤节律,以时间为轴推出三个系列的熬夜护理产品,更形象地贴近中国年轻一代的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进阶,可以看到夜间场景护肤在“修护、抗衰”两个功效赛道中不断深挖细分价值。
例如,专业防晒品牌安热沙推出的新品“夜修瓶”,是品牌罕见推出的一款修护精华,主打修复夜间的“光损伤”。从功效描述看,添加绿茶精粹实现抗氧化,还在配方中加入D谷氨酸、烟酰胺、甘草酸二钾以及滨海当归叶/茎提取物等,实现保湿美白和强韧肌肤屏障。此外,还特别添加了夜间释放香味的依兰、茉莉花等天然香料,增强愉悦感官体验。
而雅诗兰黛最新推出的“霜膜”,虽然核心成分与小棕瓶差距不大,但在产品质地上进行了创新:上脸能够感受到面霜、精油、面膜三种质地,还能够作为免洗面膜使用,适用于多种肤质。
尽管最终产品落地的功效点非常聚焦,但由于各个美妆集团之间的研发战略和实力存在差异,对“夜间护肤”的具体研究与实践路径也不尽相同。
秀出技术路径“三板斧”:顺势而为、旁敲侧击、直接影响
从产品应用角度出发,《FBeauty未来迹》发现,无论是欧莱雅、资生堂等头部美妆集团还是尤其注重科研的中国新锐品牌,都对昼夜节律的机制有所研究,技术路径大致可细分为三类:
第一种,直接顺应肌肤夜间的生理规律,起到“增强”作用。
这类产品是对昼夜节律“日防御、夜修护”的护肤逻辑加以配合。如果说肌肤在夜间的原始修护能力是一块“砖”,那么就要在此基础之上巩固加高。
以背靠昼夜节律护肤逻辑的“早C晚A”中的“A”为例。众所周知,“A”是指“维生素A”,护肤品中常见的维A类成分是视黄醇。维A属于脂溶性维生素,能够实现细胞之间的“连接”,具有修护作用。但因其是光敏感型物质,故而夜晚是最佳使用时间。
露得清的A醇晚霜,和HBN的双A醇晚霜,都是通过专研A醇这一成分推出的夜间护肤产品。二者都是通过复配A醇成分,加上独家包裹技术,令A醇功效发挥更稳定、高效、温和,进一步增强产品在夜间的修护能力。
此外,资生堂旗下CPB推出的钻光夜霜,也是针对肌肤夜间运作节律而作。但与简单的直接增强修护能力有所不同,CPB对肌肤夜间的生理特点做了更进一步研究。
CPB在研究中发现,肌肤在夜间生成透明质酸的基因会更加活跃,于是推出全新的配方——夜间节律配方TIME TUNE COMPLEXNew,在其中添加了充足的透明质酸,能够进一步为肌肤补充水分、保持弹性。
第二种,“旁敲侧击”对抗多余自由基,加速肌肤DNA修复。
首先进行概念明确,自由基是指单独存在的、具有配对价电子的离子、原子、分子基团,生物体内一般是氧自由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生物内存在一套完整的抗氧化体系,抗氧化系统能够清除自由基,使自由基的生成与清楚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博士Dela Fuente等人曾提出“氧化炎症衰老”,认为自由基、炎症和衰老三者关系密切且错综复杂1.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也曾提出,细胞内自由基过多且不能及时清除时,便会引起细胞凋亡和组织损伤。
根据昼夜节律机制,在夜晚,细胞会更集中的清除这些自由基。瑷尔博士、娇兰都采用了加速清除自由基、促进DNA修复的路径:
前者推出拟生醒肤修护科技及超维自环氧技术,达到外源防御清除自由基+内源肌活皮肤抗氧化的完整抗氧链路,应用在其2023年新品——摇醒精华PRO中;
后者则是在御廷兰花系列一款晚间精华中添加了Purifynol成分,能够抑制已渗透入肌肤中的污染物生成的自由基团,保护线粒体网络。
第三种,通过影响节律基因相关的因子,达到调节皮肤节律的目的。
例如夜间护肤的代表成分——雅诗兰黛小棕瓶精华中的律波肽(又称三肽-32),能够精准激活时钟基因PER1或CLOCK的表达。此外,香奈儿在一款夜间修护精华中,选择添加来自摩纳哥爱西美的CHRONOCYCLIN®成分,能够调节PER1和CLOCK的表达能力,帮助肌肤重新校准生物钟。此外,本土品牌逐本、瑷尔博士都曾推出通过影响时钟基因来调节肌肤节律的产品。
“无论是通过什么样的技术路径,寻找到肌肤节律变化的关键通路是最要紧的。”弗图医学创始人梅鹤祥告诉《FBeauty未来迹》,一些方法并不能改变节律紊乱带来的持续影响,治标不治本。
综上所述可发现,在美妆领域,真正对夜间场景护肤做了基础研究,并打造一整套完整技术理论且加以应用的企业或品牌极少。大多数还停留在从昼夜节律的逻辑基础上实现功效的加强,抑或直接从外部购买核心原料添加。
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一些美妆企业正在通过产品配方的调整,来探索夜间场景护肤的更多可能性。例如娇兰在其夜间抗皱精华液中,加入舒缓、紧致功效的植提成分,用以减轻肌肤浮肿和睡痕。
事实上,回归底层逻辑,肌肤的昼夜节律机制还大有研究空间。例如皮肤由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构成,三个器官的生物钟有所差异。此外,衰老和紫外线照射,也会对皮肤生物钟产生影响。2
“节律护肤并非是一个基因在起作用,还需要更多的靶点系统性研究。”梅鹤祥强调,例如表观基因也在发挥作用,可以引入表观遗传学的内容,向下研究生物节律的内在机制。而这一切,都让夜间护肤的未来充满极大的想象空间。
市场教育任重道远,“夜间护肤”入局门槛更高
在科研卷生卷死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们聚焦于夜间护肤场景加大科研和营销的投入,本质上还是市场端需求的驱动。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调查显示,受访者中有64%的人睡眠质量欠佳,00后成熬夜主力军,平均入睡时间为零点33分。
关于睡眠与肌肤健康的关系,雅诗兰黛在去年7月联合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睡眠大数据中心发布《都市女性睡眠与夜间肌肤修护科学》白皮书中也做了详细论证:少睡2小时,肌肤呈现2倍显老征兆。在睡不饱的情况下,细胞的修护力会减弱,细胞屏障修护程度降低23%,肌肤细胞运转下降,胶原促生减少25%。
那么,消费市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夜间场景护肤的态度如何呢?为了贴近了解市场情况,近日,《FBeauty未来迹》发布夜间场景护肤调查问卷,收集到近500位来自的90/00后消费者的回复,以此总结出以下两点关键信息:
一方面,年轻消费者大都接受“昼夜采取不同护肤方式”的理念。
在486位调查者中,76.79%为95后,其中过半比例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听说过”昼夜不同的护肤方式,有近30%的人表示,自己对这类护肤方式比较关注,曾看过专门的科普文章或视频。此外,有41%的调查者表示自己“会作了解并尝试使用”。
不过,另一方面,落地在购买决策和产品使用上,不少人还处于“有关注但未行动”的阶段。
调查显示,仅有21.43%的人专门购买过夜间专用护肤品。将近60%的人仅关注过但并未购买。
在产品选择上,他/她们青睐使用国际大牌以及知名度比较高的品牌。其中,雅诗兰黛小棕瓶的使用者最多,占比达21.98%。香奈儿、莱珀妮的使用人数占比在17%左右。此外,比较受到关注的大众定位产品有露得清A醇晚霜、HBN双A醇晚霜。
但市面上较多的“修护、抗老”功效类产品不同的是,有超过60%的调查者希望夜间专用护肤品具有美白、淡斑功效,有55%左右的调查者比较看重“补水保湿”和“控油祛痘”功效。可见,消费者对“夜间护肤”的功效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还需进一步洞察。
关于夜间场景护肤品的品类选择,有一半左右的人倾向于使用精华和面霜品类。有超一半的调查者表示,由于特别强调了使用场景,在产品包装和宣传中强调“夜间”标签,会较大程度上影响其购买决策。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粗略看出,具有一定购买能力的年轻一代消费者,对夜间场景护肤的认知与了解有很强的兴趣,多数虽然没有实施购买行为,但很愿意为此买单。这也意味着,“夜间场景护肤”仍处于市场教育阶段,品牌还有很大发挥空间。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处于“科学发烧”的中国护肤市场,聚焦在夜间护肤这个细分场景中,对品牌来说各方面难度升级。首当其冲的是,产品需要讲述一整套从原料筛选到配方体系以及有效靶点的完整技术链路,才能说服消费者。
有资深科研人士向《FBeauty未来迹》分析认为,如果不是已经被证实的研究成果,“从既有成分出发寻找靶点,由于成分中包含许多小分子物质,且这些物质没有特异性,按照这一逻辑就会寻找到非常多的靶点。”这意味着,在这一“起步早、成熟晚”的赛道,品牌要讲述更精准的技术叙事,是摆在面前的一大考题。
可以预见,随着市场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夜间场景护肤前景广阔,但鲜花与荆棘并存,品牌想要在技术端和营销端并行突破,也并非易事,每一个细节都是综合实力的较量。